在甘肃皋兰的黄土高原上,千年流转的黄河水滋养着一种古老的小麦——禾尚头。它颗粒饱满、麦香醇厚,擀出的面条劲道十足,是当地人舌尖上的乡愁,却因深居沟壑、交通闭塞,长期“藏在深闺人未识”。
转机,始于一场跨越千里的携手。2018年,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响彻全国,津甘东西部协作的暖流跨越山海,从渤海之滨涌向黄土高原。就在这时,怀揣着“让家乡好味道走出大山”梦想的设计师陈茂生,毅然告别都市繁华,回到皋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然而,空有初心的他,面对品牌打造无思路、产品销售无渠道的困境,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如果没有天津的帮扶,‘禾尚头’可能至今还是守着一方小天地的‘土疙瘩’。” 陈茂生的感慨,道出了这场协作的关键意义。天津东丽区精准对接皋兰发展需求,送来“及时雨”——不仅组织电商专家开展专项培训,将流量思维、品牌运营等前沿理念倾囊相授,更在网店搭建、直播带货、售后服务等实操环节手把手指导,让陈茂生快速褪去“门外汉”的青涩,成长为懂市场、会运营的“网络新农人”。
智力帮扶引路,资金支持铺路。10 万余元天津扶持资金的注入,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邂逅。陈茂生带领团队坚守古法制作,保留禾尚头小麦最本真的风味,同时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围绕“一碗面”做文章,他们延伸产业链,开发出软儿梨汁、特色食醋等关联产品,成功培育出“蘭皋一碗面”“皋小兰” 两大特色品牌,让一颗小小的小麦,串起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织就出乡村振兴的共富图景。
海河润黄土,协作促增收。在天津消费帮扶的助力下,“皋兰一碗面”打通了“线上宣传+线下销售”的双线渠道,产品不仅走进天津市场,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销售额连年翻倍增长的同时,品牌还带动17名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加工厂、销售门店稳定增收,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突破 4 万元,让黄土高原上的乡亲们实实在在分享到协作发展的红利。
“禾尚头的故事,是传承,更是革新。”陈茂生的话语里满是坚定,“这条路,我们会和家乡一起走下去。”如今,这碗承载着千年麦香与津甘深情的面条,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它是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的生动见证,是海河儿女与黄土高原人民心手相牵的情感纽带,更是乡村振兴路上“造血式帮扶”的成功实践。
麦香袅袅,情意绵长。在津甘协作的持续发力下,皋兰禾尚头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而这份跨越千里的山海深情,也将在共富路上不断延续,结出更多丰硕果实。
(本文源自天津市东丽区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的帮扶实践)
出品: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皋兰县商务局、未来电视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