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纵深推进的背景下,阳东区以“六轮驱动”体系为支撑,将农文旅融合作为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精准赋能、业态创新突破、机制协同保障,走出了一条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特色路径。其实践不仅为县域农文旅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更彰显了政策导向与市场活力同频共振的深刻价值。

政策筑基是阳东农文旅破局的核心支撑。作为统领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阳东“六轮驱动”体系将“产业融合”与“生态优先”置于关键位置,为农文旅发展锚定方向。在党建领航下,区、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压实责任链条,打通了“文化资源-旅游产品-消费场景”的转化通道。政策红利更体现在资源统筹上,当地依托“一港六园一基地”海洋布局与绿能产业基础,构建“山海寻诗”“红色传承”等主题线路,使农文旅从零散开发转向全域统筹,2024年相关产业带动旅游消费超千万元,印证了政策精准发力的实践成效。
业态创新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关键突破。阳东跳出“农业观光+文化陈列”的传统模式,探索出“农业+文旅+研学”“非遗+商业+体验”等多元融合形态。大八镇沙㙟村的千亩梯田堪称典范,青年创业团队以“共享梯田”模式链接城市需求,通过认种认养、农耕研学、电商带货三重赋能,让撂荒地变身“田园课堂”与“增收良田”,既保留了农耕文化本真,又实现了经济价值跃升。在滨海片区,大沟镇以“寿长蚝”IP为核心,将养殖基地升级为集交易、餐饮、露营于一体的体验综合体,与新洲腊味文化展示空间形成互补,这种“一镇一特色”的差异化布局,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更构建起“陆海联动”的产业生态。
机制协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阳东创新的“三三机制”大幅提升项目实效,寿长蚝交易码头等项目实现“竣工即运营”,解决了农文旅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痛点;“百社联百村”行动促成大量社会组织与行政村结对,表竹村通过“社会组织+村集体”模式打造的培训基地,彰显了社会力量参与的强大活力。媒体赋能更成为重要纽带,当地融媒体中心以“内容即服务”理念搭建传播矩阵,通过直播揭秘、非遗记录等场景化内容,让梯田风光、古村韵味、渔家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线上种草”与“线下消费”的精准衔接。
从政策筑基到业态创新,从机制协同到媒体赋能,阳东的实践清晰揭示:农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以政策为纲、以资源为脉、以创新为魂的系统工程。随着“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阳东若能进一步深化“绿能+文旅”“低空经济+研学”等新场景探索,必将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精彩的答卷,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更深层次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