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衡阳县的一片试验农田里,一台搭载北斗导航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履带式机器人正灵活穿梭于泥泞的田埂间。它时而自动避让沟壑,时而精准喷洒农药,甚至能实时监测气象数据,为农户提供田间管理建议。这正是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途’多用”项目团队的最新成果——基于北斗+AI的多用途智能履带机器人。该设备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迈出关键一步,为解决复杂地形作业、劳动力短缺及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创新方案。
破解传统农业痛点,技术集成驱动创新。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多重挑战,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区域机械化作业难度大;传统农机功能单一、适应性不足;劳动力短缺导致人工成本攀升;病虫害防控与气象灾害应对效率亟待提升。针对这些难题,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团队依托学校教育部“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应用人才培养中心”技术力量历时一年半,融合北斗高精度定位、AI视觉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打造出这款高度智能化的履带机器人。
项目负责人王若颖介绍,该机器人采用独特的双臂履带设计,通过优化驱动轮与承重轮布局,使其在泥泞、崎岖及松软地形中仍能稳定行进,避免打滑或陷落。车体顶部创新设计的升降机构,由双向滚珠丝杆驱动系统控制,可灵活调节监测探头高度,作业结束后探头可自动收纳至防护槽内,大幅提升设备耐用性。此外,机器人搭载的自建AI病虫害识别数据库,能够实时诊断作物健康状况,结合北斗导航预设路径,实现昼夜无间断精准作业。
地空协同、精准作业,重塑农业生产模式。在湖南省祁东县黄桃种植基地,这台履带机器人正与无人机组成“天地协同”作业编队。无人机在空中对茂密树冠进行全方位药剂喷洒,履带车则深入地表,对根系区域实施定向防控。这套被命名为“鲲鹏”的地空立体施药系统,成功解决了传统农机因树冠遮挡导致的施药不均问题,使病虫害防控效率提升40%以上。农户王泽军感慨:“以前人工打药需要五六个人忙一整天,现在两台机器两小时就能完成,还节省了30%的农药用量。”
除了协同作业,机器人的自主化能力同样亮眼。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与RTK GNSS接收机,其定位精度达到±1厘米,可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完成播种、运输等任务。在夜间采摘场景中,AI视觉识别技术能精准锁定成熟果实,并通过自动避障系统绕开障碍物,实现“人机协同”高效作业。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载重能力——悬挂式底座设计使其最大负载达250公斤,远超同类产品,可轻松运载农资或采收作物。
智能气象巡检,为农田装上“预警大脑”。祁东县的水稻示范田里,这台履带机器人还扮演着“气象哨兵”的角色。其搭载的智能气象仪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并结合AI算法实现2小时分钟级降水预报与24小时气象趋势预测。今年汛期,当地农户通过机器人提供的预警信息,提前加固田埂、疏通沟渠,成功避免了200余亩稻田被淹。“过去靠经验判断天气,现在数据说话,心里踏实多了。”种粮户李厚刚表示。
据项目团队表示,该机器人已在湖南、江西等多地农业基地完成实地验证,累计作业面积超5000亩,减少人工成本约60%。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展功能模块,如集成土壤检测传感器、开发多机协作系统等,推动智慧农业全链条升级。项目指导老师表示,此项成果是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的典范,学院将持续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业内专家评价,这款集导航、识别、作业、监测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不仅突破了传统农机的功能局限,更通过技术集成重新定义了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此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中国智慧农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