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根脉的守护者:让每段记忆都被看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百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说明,城乡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需要文化认同的深度凝聚。大江镇作为台山侨乡文化的鲜活载体,百年侨史的印记、传统农耕的智慧、城乡蝶变的新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图谱。本次活动以“我眼中的大江,发现你心中的那一片光”为主题,聚焦“人・景・事”三大核心,目前正通过群众的多元视角,打捞散落在生活中的文化碎片,借助 “网络强村” 的传播优势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吸引外界关注大江、了解侨乡的 “数字名片”。
![]() |
图:大江镇侨乡古村落风貌 |
校地协同的赋能者:让青春力量扎根乡土
当高校智慧遇上乡土情怀,文化传承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本次活动联合台山一中大江实验中学与广东财经大学侨梦数造实践团,搭建起校地文化共建的桥梁。这种“校园 + 乡村”的创新模式,让 “网络强村”从“建平台”向“创内容”深化。此前,广东财经大学侨梦数造实践团已经走进台山一中大江实验中学,开展 “AI 上大江” 青年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并呼吁同学们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讲述乡村故事。本次征集的优秀作品也正持续充实“生态石桥”公众号等账号内容库,逐步形成“创作—传播—引流”的数字文化传播闭环,让青春力量成为 “网络强村” 建设的生力军。
![]() |
图:实践团成员在台山一中大江实验中学进行AI课堂教学 |
全民参与的汇聚者:让每个声音都被听见
只有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才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宗旨。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点发力,而是全民同心的集体行动。“以前村里的故事只能靠老人口头传,现在拍个短视频、写篇散文,就能让在外的侨胞和城里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 截至目前,活动已打破年龄、职业、身份的界限,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村民、返乡创业的青年,还是研学实践的师生、驻村帮扶的干部,都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诠释对这片土地的理解。这种全民参与的创作过程,让每个人都成为乡村叙事的主角,在创作中凝聚 “共建共治共享” 的共识,让乡村振兴的力量在全民参与中持续涌动。
![]() |
图:实践团正在进行课程准备 |
价值成长的见证者:让每份热爱都有回响
每一份真诚的创作都值得被珍视。活动为参与者准备的市级荣誉证书、激励奖金、特色文创礼包等多重回报已明确落实标准,线上线下多平台展示渠道也已同步开启。在这里,每份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将成为助力大江文旅融合的鲜活素材,让更多人透过你的视角发现侨乡之美。这种 “文化创作—网络传播—价值转化” 的路径,正是 “网络强村” 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每份热爱都能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 |
图:《我眼中的大江》作品说明表 |
当前,大江镇正以 “百千万工程” 为指引,在 “网络强村” 建设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此前开展的相关征集活动已圆满结束,活动期间得到了学生群体与社会人士的踊跃参与,大家用镜头捕捉细节、用文字传递情感,反响十分热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收到的学生作品不仅数量丰富,内容更是充满创意与巧思,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眼中大江镇的鲜活风貌与独特魅力。比赛的相关信息将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对外公示,敬请各位参与者与关注者留意。此外,我们还将举办线下优秀作品展,集中呈现本次活动中的优质作品,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精彩创作,感受大江镇的烟火气息与发展活力。
未来,大江镇也将持续以 “百千万工程” 为引领,深耕文化振兴领域,期待与更多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携手,共同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通讯员:梁爱诗、曾雅姗、张鹤泷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侨梦数造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