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竹篾织春秋 老手艺薪火传乡愁
2025-03-28 14:49 来源: 中国农业网
青竹剖作篾,指尖织岁月。在红土坡镇蜿蜒的公路旁,一间农舍里传出竹篾“沙沙”的碰撞声,一只只敦实的竹篮正从78岁老人吕正福的掌心诞生。这些承载着土地记忆的竹篮,曾背起漫山金黄的粮食,托起一家人的生计,“靠这手艺活了一辈子,竹篮里有咱庄稼人的日子。”老人轻声说道。
五十年前,奶奶背粮食用的竹篮裂了条大口子。看着老人佝偻着腰仍不舍丢弃旧篮,年轻的吕正福决心自学竹编,没有师傅指点,他便反复拆解旧竹篮琢磨技法,一根根竹条反复劈削、打磨。从歪斜的竹筐到匀称结实的烤烟篮,他用三年时间将谋生的“苦功夫”炼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真本事”。
“采收季背粮食,赶集日运山货,吕师傅的篮子装得下百斤粮食,经得起十年风雨!”“吕老的手艺是咱增收的‘金篮子’!”“吕老的竹篮‘篾丝匀、骨架硬、经得磨’,成品轻便耐用,能承百斤重量不散架。”……,十里八乡,凡是用过吕老编的竹篮的人,对其手艺都是赞不绝口。每年春耕种植和秋收前后,是竹篮销售的旺季,前来订购的人络绎不绝,吕老就得每天加班加点编制,从不会因为量大而影响竹篮质量。
如今,尽管已近耄耋之年,吕老仍坚持每天编织6小时,只为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拿得出成品。“其他人会编十二生肖、花鸟鱼虫,我只会这笨功夫。”老人摩挲着竹篮笑道。这份“笨”,却让这门手艺远近闻名,先后培养徒弟12名,让老手艺在机械浪潮中长出新的根系。尽管机械化生产在不断冲击传统农具市场,但吕老和他徒弟们的手工竹篮因贴合农事需求,却始终没离开庄稼人的脊背,依然供不应求。
在机械化生产的浪潮中,这样的传统手艺或许微小,却如竹篮细密的经纬,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密码、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乡村振兴路上,我们期待更多“吕正福”被看见,他们用双手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文化基因,老手艺里,藏着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通讯员 张智莹)
声明
中国农业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业网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