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村资讯 >

苍洱家风传薪火,红土坡上践初心

2025-07-15 10:50 来源: 中国农村网
  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大理太和城,曾是南诏国都城的所在地。古城墙的夯土中,藏着千年的风云;而我家老宅的堂屋里,挂着爷爷泛黄的军装照和奶奶褪色的“优秀共产党员”奖状。自记事起,爷爷奶奶那句“共产党员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他人”的家训,就像苍山的清泉、洱海的碧波,滋养着我们家的每一代人,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家风,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鲜明。

  钢铁与稻穗:爷爷奶奶的初心坐标

  爷爷的党龄,比我家老宅的年龄还长。1955年,刚从部队退伍的他,在钢铁厂的高炉前举起了右拳。那些年,他在轧钢车间当班长,总把最烫的钢坯留给自己;后来调去电力局架线,又总挑最险的山梁攀爬。奶奶常说:“你爷爷手上的茧子,比太和城墙上的夯土还硬。”1960年,上过扫盲班的奶奶在村里入了党,这个能识字、会算账的农村妇女,成了村里第一个女团支书。她带着妇女们种田时,总把最贫瘠的地块划给自己;当村妇女主任调解纠纷,自家的农活耽误了也不吭声;把党的政策编成白族调,用三弦弹着唱给村民听;时刻把村民的事一件件记在心上——这就是她对“为人民服务”最朴素的诠释。

  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是夏夜在老宅院里,爷爷摩挲着军功章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奶奶坐在竹椅上编麦秆,嘴里重复着那句话:“党员不是官,是给群众挑担子的。”那时太和城的残垣还在,爷爷会指着城墙说:“南诏王筑城是为了守疆,咱们党员做事,是为了让老百姓住得安稳。”爷爷2007年去世时,留给父亲的只有一个铁皮盒,里面除了党员证,就是他在钢铁厂记的工作笔记,最后一页写着:“钢要炼,人要锻,清白二字是底色。”

  航标与稻浪:父辈们的坚守答卷

  父亲这一辈,把爷爷奶奶的家训种进了不同的土壤。大伯是农技站当技术员,三十年来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洱海西岸的田埂,裤脚永远沾着泥;二伯、三伯接过爷爷的接力棒,成为电力系统的技术骨干,守护着万家灯火;两个姑妈也相继入了党,沿着奶奶的足迹,扎根社区,成为居民的“贴心人”。

  我的父亲,是洱海上的轮机长。从青丝到白发,他在游船上守了三十年。掌舵的游船载着无数游客饱览苍洱风光,却从未为家人谋过一次“特殊待遇”。他总说:“太和城的白族人讲究‘清白传家’,咱党员家庭更要守住这份干净。”

  红土与江水:在防汛一线续写传承

  今年30岁的我,人生的每一步都踩着家风的印记。2015年刚上大学,我在入党申请书里写:“爷爷的钢火、奶奶的稻穗、父亲的航标,教会我党员二字的分量。”2025年春天,当组织通知我到红土坡镇挂职副镇长时,我知道,这是家风的接力棒传到了礼社江畔。

  红土坡的山,比太和城的坡更陡;礼社江的水,比洱海水更烈。分管教育、卫生、水利水务的日子里,我常在走访贫困户时想起奶奶算收成账的认真,在检查水厂设施情况时念起爷爷架线时的细致。而今年汛期,让我真正读懂了“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重量。

  从6月起,雨就没怎么停歇过,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多了近三成。大到暴雨一场接一场,礼社江的水位像被催着似的往上蹿,一次次越过警戒水位线,两岸的河堤被泡得发软,多处出现塌陷。6下旬那场连下三天的暴雨,更是让人心揪到了嗓子眼。我带着干部们往现场查看情况,车子在泥泞的山路上陷了三次,最后索性弃车徒步。卷起的裤脚很快被雨水打湿,冰冷的泥水顺着脚踝往鞋里灌,雨点子砸在脸上像小石子似的生疼。脚下的红土被泡得又黏又滑,每走一步都要死死盯着地面,生怕一不留神就摔进江里。

  就在这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中,父亲曾讲过的爷爷架线的故事突然涌上心头——上世纪五十年代,爷爷在苍山顶上架设电线,也是这样的风雨天,山陡路滑,他和工友们腰里系着麻绳,一步一步在崖壁上挪动,只为让山下的村子能早一天用上电。此刻的雨,和当年苍山的雨,似乎在时光里连成了线。太和城的夯土能抵御千年风雨,靠的是层层夯实;党员的初心能经住考验,靠的是代代清白。就像奶奶种的稻子,把根扎在土里,才能结出饱满的穗;就像父亲守的航标,锚定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不久前,单位评选优秀共产党员,我有幸获此荣誉。捧着证书的那一刻,脑海里闪过的不是自己做了多少事,而是爷爷奶奶的老照片、父亲胸前的党徽、姑妈们在社区忙碌的身影。这份荣誉,更像是家风传承的见证——它告诉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在每一次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在每一项工作中坚守原则,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初心。

  从太和城的夯土到红土坡的红泥,从爷爷的钢铁厂到我的防汛堤,一家三代党员的故事,不过是千万党员家庭的缩影。建党104周年的今天,我终于懂得:所谓家风,就是爷爷掌心里的老茧,是奶奶编草帽的麦秆,是父亲航标上的光,是我们这代人脚下的泥,那些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他人的初心,早已像苍山的松柏,在时光里扎下深根,生生不息。(杨超)

声明 中国农村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村网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