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网
 

华植生物:科技种植 为绿色田野注入新活力

日期:2025-07-31 10:35    
   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华植河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植生物)的总经理张力先生,探讨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环境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全球议题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如何在保障主粮产量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压力?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早熟与高产矛盾”的行业痛点?华植河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友好”与“高产高效”并行的创新路径,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从痛点到突破:重新定义增产逻辑

  传统农业增产多依赖延长作物生长期以积累更多干物质,但这一模式在规模化种植中逐渐暴露局限性。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植大户与合作社面临耕种管收各环节的时间压力,后期播种作物常因生长期不足而减产。若强行催熟,又易导致干物质积累不充分,陷入“早熟则减产、催熟则降质”的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华植生物总经理张力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理念:“农业的未来,既不在于产量的妥协,也不应该是生态的牺牲”。

  基于这一理念,华植生物的技术团队将目光投向生物技术与农艺需求的深度融合。经过数年实验室攻关与田间验证,他们研发出“阿先壮AAB早熟增产技术”,核心在于喷洒纯天然、亲和力强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源香芹酚、纳米流体碘、S-诱抗素等。这些物质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增强作物对冻害、寒害、干旱等逆境的抵抗力,减少环境压力导致的生长停滞;另一方面在干物质积累关键期加速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最终实现“生长期缩短3-5天,产量品质不降低”的目标。

  与传统化学催熟手段不同,该技术不依赖激素类物质,而是通过调节作物自身代谢实现“早熟不早衰”。经多省田间验证,小麦、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应用后,亩均增产5%-10%,生长期缩短3-5天,品质指标如容重、千粒重均达到或优于常规种植水平。目前,这项技术已获2项国家专利认证,并通过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等权威机构的联合验证,成为行业内首个通过全域验证的早熟增产技术。

  田间实践:用数据说话的推广策略

  技术的价值,最终需通过田间地头的实践检验。华植生物构建了“示范带动、全域覆盖”的推广体系,以实际效益打破农户对新技术“不敢用、不愿用”的壁垒。针对小规模农户接受度低的问题,企业采取“由易到难”的策略:优先与种植大户合作建立标准化示范田,通过“大户示范-周边跟进”的模式快速扩大技术覆盖面。

  目前,“阿先壮”技术的应用范围已覆盖西南(云南、贵州)、西北(新疆、甘肃)、东北等全国主要产区,适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其普适性不受地域与品种限制。从山东、河北等地的农业主管部门验证,到国家级、省市级专家的认可,技术的权威性与适用性得到了充分证明。

  全链条创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生态升级

  华植生物的实践,不仅在于单一技术的突破,更在于构建了“研发-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企业以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建立“需求导向-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科研院所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企业负责产品开发与田间验证,农户参与方案迭代,形成“科研-企业-农户”三方联动的创新生态。

  除“阿先壮”技术外,华植生物还开发了生物源香芹酚、纳米流体碘、一步法氨基寡糖素等系列生态友好型产品,拥有农药登记证件30个,覆盖病虫害防治、抗逆增产、土壤调理等多个领域。这些产品以生物活性物质替代传统化学农药,降低了农业投入品的环境压力,同时通过与农艺措施(如播种时间、灌溉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技术+管理”的双重增效。

  为确保技术直接触达农户,华植生物与农业专业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建立“田间地头”推广体系。技术团队不仅负责产品使用指导,更通过田间观察、数据收集与农户共同迭代增产方案,形成“技术-实践-反馈”的闭环。这种“把实验室搬到田间”的服务模式,让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农户可感知的效益。

  未来图景:深耕主粮安全,拓展绿色版图

  面向未来,华植生物将继续围绕“早熟增产”与“主粮安全”核心,深化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一方面,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生态区的需求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扩大技术服务范围;另一方面,吸引更多跨学科人才(如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学)强化科研与服务能力,并通过权威认证与案例推广提升“阿先壮”技术的市场影响力,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正如张力所言:“我们做的,不仅是提供一瓶药水,更是为农户提供一套‘增产又环保’的解决方案”。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一技术到全链条体系,华植生物的实践证明:科技赋能农业,完全可以实现“生态友好”与“高产高效”的兼得。这条由技术创新编织的“绿色脉络”,正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全球农业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

扫一扫关注中国三农网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 欢迎发送邮件至 kf@snw.com.cn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