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网
 

稻乡寻脉 青春筑梦:江农学子绘就裴梅振兴新图景

日期:2025-07-19 22:0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7日至13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在团总支书记王揽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多元实践为笔、乡村大地为卷,通过深度探索农耕文明、实地调研科技兴农、赓续传承红色基因、倾情支教润泽童心、创新宣讲凝聚共识、走访慰问情暖桑榆、文艺汇演共谱新声、亲身体验厚植乡情等多维实践,生动勾勒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担当图谱。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浇灌理想,在火热实践中奋力书写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青春答卷。

  农耕溯源探文明,稻香万里传古韵

  作为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裴梅镇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明历史。实践队首站抵达万年县博物馆,在老馆长王炳万的引导下,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石器时代仙人洞的陶片以及世界最早的原始陶罐,这些珍贵文物仿佛在诉说着万年稻作文化绵延不觉的智慧传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毅借此契机,以文物变迁为生动教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科技赋能农业,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老馆长王炳万在万年博物馆为实践队队员们讲解稻作起源 龚盛兰供图)

  循着文明的足迹,队员们来到实证万年前稻作遗存的仙人洞遗址。院长魏毅化身“田间讲师”,详细讲解了从野生稻驯化到人工栽培的漫长历程,再次印证了“世界稻作起源在中国,中国稻作起源在万年”的重要论断。他鼓励学子们将专业知识与田野实践紧密结合,激活农耕文明的新生命。刘白杨老师则从农耕文化的宏观角度,阐释了仙人洞在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勤劳。

  (图为院长魏毅在仙人洞遗址为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龚盛兰供图)

  最深刻的体悟源于躬身实践。在荷桥村的沃野上,实践队开展了“一粒米的生命之旅”沉浸式体验活动。在“坞源早”稻种保育区,万年贡米文化传承人程道明向队员们介绍了这一源自南北朝时期的珍贵贡谷品种,遵循180天自然生长古法,其稻作文化系统已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队员们挽起裤脚下田插秧,学习“三指分秧、深不没节”的传统技巧,体悟株行距背后的古老智慧。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对“劳动创造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插秧 龚盛兰供图)

  科技调研助发展,创新引领兴乡村

  实践队不仅回望历史,更着眼未来。在江西泽华科技有限公司,队员们参观了珍珠养殖与加工基地,了解到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成功经验。王美华董事长介绍说,公司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致力于打造高品质产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次参观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队体验开蚌取珠 龚盛兰供图)

  同时,实践队还聚焦“农耕文化活态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主题,深入村庄、集市等地开展调研。通过发放问卷与面对面访谈的形式,队员们与不同年龄、职业的群体深入交流,力求挖掘农耕文化传承背后的真实故事。65岁的村民李大爷感叹道:“现在年轻人不想传承这些农耕手艺了,觉得又苦又累,都愿意出去打工。”这番话道出了农耕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境。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从政策支持、产业融合、文化创新等多个维度探索农耕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队员面对面与村民交流 龚盛兰供图)

  红色寻访承精神,缅怀先烈志不移

  红色是这片土地的永恒底色。在裴梅镇富林村村史馆,丰富的历史文献与实物展品为队员们生动再现了村庄从革命烽火走向现代发展的壮阔历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队员们移步葛毛坞村初心广场,庄严肃立于坞头暴动纪念碑前,鞠躬默哀,敬献花圈。在聆听曹建金副镇长讲述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后,“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队员们深情朗诵方志敏烈士的家书《可爱的中国》。铿锵的朗读声在广场上空回荡,激励着每一位青年学子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精神。

  (图为实践队在坞头暴动纪念碑下朗诵红色家书 龚盛兰供图)

  安全教育护成长,支教润心传文化

  实践队心系乡村下一代成长。在裴梅镇青少年文明实践所,队员们精心组织了防溺水安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视频案例解析与技能实操,切实提升了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此外,队员们还发挥所长,开展了绘画、书法、折纸、手势舞等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充满知识与乐趣的别样暑期体验。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孩子们心田悄然播下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与支教孩子们的合影 龚盛兰供图)

  理论宣讲强自信,文化引领谱新篇

  为凝聚乡村发展共识,实践队在文明实践所举办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绘就新时代文化图强壮美篇章”主题理论宣讲活动。队员石娇娇紧扣主题,从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意义、深厚底气来源、国家文化事业产业丰硕成果出发,紧密结合裴梅镇独特的农耕与红色文化资源,提出了深挖贡米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化红色教育等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当地文化振兴贡献了青年智慧。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裴梅镇干部和志愿者开展理论宣讲 龚盛兰供图)

  走访慰问传薪火,聆听教诲悟初心

  实践队专程拜访了裴家村党小组组长、拥有39年党龄的老党员裴承先。裴老深情回顾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和在基层岗位上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岁月,勉励青年学子要听党话、跟党走,学好本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将铭记老党员的教诲,传承优良作风,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队聆听老党员裴承先分享自己的经历 龚盛兰供图)

  文艺汇演绘蓝图,民俗劳作叙乡情

  实践尾声,一场融合民俗风情与青春活力的文艺汇演,让队员与乡亲的心紧紧相连。村民们表演的《全国第三套腰鼓》气势昂扬,点燃全场热情;农大学子自编的三句半《夸裴梅》则回馈以真诚的赞美与初见的喜悦。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朗诵《读中国》等节目,共同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与坚定信念。

  (图为实践队朗诵《读中国》 龚盛兰供图)

  汇演当日,队员们还兴致勃勃地向村民学习打糍粑。在石臼与木槌的撞击声中,在欢声笑语和阵阵米香中,大家从生疏到默契配合,不仅体验了传统民俗的乐趣,更深刻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淳朴民风与强大凝聚力,这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图为实践队体验打糍粑 龚盛兰供图)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活动安排,不仅为裴梅镇的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锤炼了意志。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答卷。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龚盛兰、卢佳、廖小慧;终审:刘汉一)

扫一扫关注中国三农网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 欢迎发送邮件至 kf@snw.com.cn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