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网
 

“桂字号”农业品牌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柳州

日期:2025-04-28 11:33    
   2025年4月23日至24日,“桂字号”农业品牌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广西柳州市,采访团深入鱼峰区螺蛳粉产业园、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红茶核心产区、融安县金桔产业基地,围绕柳州重点“桂字号”农产品展开实地调研。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从产地品牌到消费终端,“桂字号”如何以标准为先、融合为要、品牌为核,在三地形成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勾勒出一幅区域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螺蛳粉出链成势:释放“桂字号”产业新动能

  4月23日上午,采访团一行走进鱼峰区螺霸王产业园,自动化封装线上,袋装螺蛳粉源源不断。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正是柳州推动地方特色产品迈向产业化、品牌化的一个缩影。

  讲解员介绍道:“我们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每天产销突破300万袋,全球70%的袋装螺蛳粉都来自这里。柳州把一碗粉做成了一座产业,也打造出柳州走向世界的新名片。”简短的一句话,展现出的是米粉小吃背后的大格局。

  近年来,柳州市持续深化“米粉+产业+文旅”融合路径,形成涵盖原料种养、集中加工、物流仓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全链条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全市现有持证预包装柳州螺蛳粉生产企业136家,原辅料配套持证生产企业174家,全产业链规上企业102家,全国实体连锁门店超过4.8万家,带动就业超30万人。2024年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59.6亿元,出口创汇8732.3万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桂字号”品牌打造,柳州持续释放“地方风味即是产业动能”的价值潜力。以螺蛳粉文化展馆为载体,当地通过展陈叙事、消费体验、品牌活动等方式,重构“街边小吃”到“城市名片”的传播路径,打造兼具制造力、组织力与传播力的“柳州模式”,在多元融合中实现产业跃迁。

  红茶拓市提质:生态高地孕育“桂字号”品牌势能

  当日下午,采访团抵达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茶园,云雾缭绕的山间,茶香扑鼻而来。广西天珍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韦德华沿路讲解:“我们家现在经营的这1100亩茶园,是我2014年返乡创业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今平均每天能为农户带来150到300元的收入,一年带动486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他说,“在我们这里,把一片叶子管好,就是把一群人的生活托起来。”

  依托400—1300米海拔与81.77%森林覆盖率,大苗山红茶形成了高湿、低温、弱光的独特生长条件,成就其香气馥郁、口感绵柔的优良品质。2020年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2024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目前,融水县茶园面积达3.6万亩,年产干茶990吨,产值近2亿元,全县22家茶企中8家通过SC认证,4家为市级龙头,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围绕“桂字号”品牌导向,当地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带动、文化赋能”的发展逻辑。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茶园认领+古树茶育苗”等模式,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深度参与茶园管护与加工。与此同时,依托苗族“打油茶”习俗,当地积极探索“茶文化+生态研学+民族体验”融合模式,赋予产品以文化温度,拓展品牌内涵与消费场景。

  金桔强链拓域:夯实“桂字号”振兴支撑力

  4月24日上午,媒体团走进位于融安县的广西永安蚂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果园,成排金桔树泛出亮泽绿意。负责人韦小东指着手机屏幕演示道:“我们果园每一棵树的灌溉和施肥都能在手机上精准控制,一部手机就能管一百亩。去年这片果园产值400多万,今年预估能达500万。”

  作为“桂字号”品牌体系中的标志性果品,融安金桔在历经百年栽培基础上,加快实现从原产地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跃升。据统计,当前融安县金桔种植面积达22.6万亩,年产量27万吨,产业总产值近百亿元,品牌价值突破59亿元。金桔产业辐射带动10万农户、3万脱贫人口,构筑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

  在深加工车间,一点食品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开量介绍道:“我们加工主要用的是二级果,既减少浪费,又延伸了产品价值链,还能提供大量岗位,每年稳定吸纳不少脱贫户就业。”目前,该企业金桔冻干片产品已进入全国多地商超、电商平台,展现出高端水果加工赛道中的“桂字号”力量。

  小产品承载大文章

  从“一碗粉”到“一杯茶”再到“一颗桔”,柳州三地“桂字号”产业不仅构筑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图谱,更体现出广西区域品牌在乡村振兴与农业转型中的深层价值。在机制设计、链条重构、文化嵌入、市场拓展等方面,柳州以系统思维推进农业全链条升级,为全国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桂字号”不是简单的农产品标签,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具体化表达,是生态逻辑、产业逻辑与文化逻辑的高度耦合。柳州的实践正在证明:小产品也能做出大文章,地方品牌也能走向世界舞台。(王琛)

扫一扫关注中国三农网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 欢迎发送邮件至 kf@snw.com.cn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